2013-06-19 00:00
激情的演讲表达对责任的感悟,精美的手抄报展现对法律的体味,环保走进了宿舍,课堂进入了生活,这是校园活动,却又是教学课程,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(以下简称《思修》)在文经学院以不一样的方式开展着,引学子笑叹,原来思修课还可以上的这般精彩。
当今,《思修》课程理论教学与课后实践相脱节,已成为众多大学的困扰,重理论、轻实践,纸上写的出,手上不会做,更是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通病。 怎样将两者齐抓,将知识学到心里?是众多高校的疑问。而在当今大多数院校仍秉持传统《思修》教学模式背景下,文经学院《思修》改革启动,用别样的方式将教管齐抓,寓教于乐。
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需加强
大学校园问题不断,各种事故频发,使大众将目光再次盯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。90后,是青春与朝气的代名词,但部分青年人思想道德的缺失,也使社会、使舆论对其的态度开始发生改变。责任意识缺乏、心中没有信仰......一个本应是社会未来希望的群体,却因种种不尽人意的表现而使得舆论的天平逐渐向负面倾斜。
“当今大学生,思想道德的缺乏,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,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,迫在眉睫。”文经学院《思修》课改课题组负责人杨大同老师谈到。
杨大同老师认为,在传统的《思修》课程教学中,教材过于追求体系的完善,内容繁杂而抽象,缺乏针对性,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对其教学内容、模式进行相应改革是于情于理,并显得十分必要。
改革条件具备,力求打造文经特色
《思修》课改在文经的进行,并不是一时之感,从改革思路的酝酿,到改革措施的施行,其间准备了很多,也经历了很多。
在2012年年末,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特别召开了《思修》课改动员大会。会上,杨大同老师就本门课程的改革做了动员,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课程改革的原因和过程,希望同学深刻理解本门课程改革的意义,把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,而不是只是为了考试。
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,更使得《课改》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,文经学院党委书记、副院长李相然指出,文经学院一向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,把这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,教育学生“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”始终是学院领导班子坚定不移的工作目标,也是对贯彻十八大“立德树人”精神的具体贯彻。
在改革师资力量上,由有着多年的《思修》课改经验的杨大同老师牵头,全体《思修》课教师和多位辅导员老师共同参与。在改革模式上,杨大同老师谈到,当前学院《思修》课改,借鉴了当前国内许多大学的改革经验,并在此基础了摸索出了一条比较完善的改革方案,形成“文经特色”是思修课改小组以及全体老师的共同心愿。
脱离了死板、抽象的理论教学,在校园活动中体味与学习的新模式,在学生之间更是好评如潮。“课本中的内容太难理解,只有深入到这些实践之中,才能懂得什么叫爱与责任。”文机121-1的王同学道。
条件齐备,改革践行。学院于2013年春季学期正式开展本门课程的改革工作,改革在12个班开展试点,并计划于下学期延伸至25个班,誓打造具有文经特色的《思修》课程。
传统考核不再,全跟踪式考核
我院结合学生实际,在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课程中,以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为中心,选择了“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”、“学会感恩”、“做守法青年,建和谐校园”、“爱护地球,建设绿色家园”四个主题来开展全年的教学活动。
改革后的《思修》课程取消了传统的结课考试,上课听,考前背,一张答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将不再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过程跟踪式考核,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状况、作业水平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态度能力和道德表现,都将纳入考核范围,以鼓励同学们更加积极认真地参与全部教学过程。
“半年间,改革的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现本门课程已基本完成了师资队伍的培养,为下学期改革的扩展打下了基础,并根据学院学生状态,努力摸索出了一些适合文经学生特点的方法,并与实践相结合,力争取得最佳效果。”杨大同老师说。
《思修》课改仍在继续,一步改革,一步推动。责任、感恩、守法、环保,将会印在每个“文经人”的心上,他们会带着在文经的道德感悟昂首阔步走出去,《思修》课程给同学们带来的改变也定会是他们在做人上,生活中的最好名片。
王哲义